(一)背景概述

 

近年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在经济发展和政策加持的大背景之下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其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成为引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提起新能源汽车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环保、节能,以电代油,减少排放,是环境友好型产品,既符合我国的国情,也代表了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虽说其性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但其能源优势和环保优势是不可否认的;另外,新能源车将成为汽车市场主流已经成为共识,5G技术、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是汽车发展的未来,较内燃机而言,这些着眼未来高度智能化的技术在电动汽车上将更容易实现。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产业,也是国家“十三五”时期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产业之一,是缓解能源压力与改善大气污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加速传统汽车产业升级的重要实现途径。

所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国策所在,是世界趋势,是汽车产业的升级变革方向和未来交通的重要支点。

 

(二)痛点剖析

充电难和停车难当前是限制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两大难题。这对于停车行业的企业来说,无论是硬件设备供应商还是运营集成商,都是一片前景广阔的市场蓝海也是一项来自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冲击与挑战。

根据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新能源汽车的潜在消费者对于产品普遍存在“三种焦虑”,即续航焦虑、充电焦虑和残值焦虑,这也是限制新能源汽车销售的三大‘拦路虎’。其中,针对续航焦虑和充电焦虑,业内人士认为,或可分别通过升级动力电池技术和增建充电桩来解决,但同时也指出,充电桩充足的情况也能适当缓解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不考虑购买新能源车的原因分析中,新能源汽车充电不方便的因素占比最大到达55.8%。

 

 

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广,新能源车辆已经在国内汽车市场占了较大的比重,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找桩难、充电难问题。目前,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公共类充电设施保有量虽为全球第一,但与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对比之下,即便加上私人充电桩的数量,其充电桩缺口仍然是海量的;另外,对于公用的充电桩存在着任意占用,燃油车随意停放的恶习,各大充电桩运营公司及设备提供厂商都为之困扰,需要尽快根治该现象。

 

 

事实上,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充电基础设施规模达120万个。相比之下,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81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达310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19%。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显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6420万辆。根据车桩比1∶1的建设目标,未来十年,我国充电桩建设存在6300万的缺口,预计将形成万亿元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三)解决途径

 

(1)总体概括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终究会为充电桩的建设短板所掣肘,那么,如何在供需矛盾突出的市场环境下寻求破局之路?小编认为,首先,在观念上,需要树立盘活存量资源的概念,并以此作为充电桩短缺的现阶段的主要方向;其次,在管理模式上,实现借助智能化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监管的新模式和新业态;最后,在技术上,在着眼充电桩多样化建设的同时,更要积极探索新电池高性能材料和快速充电的新模式,例如传统采用插枪传导方式充电模式的技术升级、无线充电与换电的技术突破等等,着眼核心技术的发展。

 

(2)管理模式创新

目前来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在运营上相对分散,管理没有形成一个体系也没有明确的相关管理部门,一般只有维修人员进行故障维护,对其日常运行缺失统筹管理。运营方能监控到的充电桩运行和使用数据与车主端并不相通,车辆需要充电时,绝大多数车主只能通过手机导航APP获取附近充电桩的位置分布,但无法获取充电桩使用和占用情况,只能开车去充电场所现场查看是否有充电位。当前新能源汽车在占位充电方面,主要存在的痛点问题有以下三个:

一是燃油车占位:尽管新能源汽车配套充电桩的缺口如此之大,还是有源源不断的燃油车车主枉顾充电桩车位上的警示标识,肆意停车;

二是新能源汽车占位不充电:部分新能源车主为了停车需求,占着充电桩充电位但不充电;

三是新能源汽车充完电持续占位:其在充电桩停车充电,充好电后持续占位不挪车。

针对以上三类恶意占用充电桩问题,目博科技于2020年中推出新能源充电桩智能管理方案,旨在智能采集充电桩占用信息、与车牌识别摄像头联动进行车辆的区别管控,实现防止燃油车驶入占用、停放时间过长报警、充电桩占用信息采集并发布、充电桩预约等功能。并将各网点充电桩的分布情况、运行情况直观地显示出来,配合充电桩管理员手持机一键提醒挪车进行违规情况的及时处理。能够系统地帮助管理人员做好充电桩运营与维护,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实现网络化部署、智能化管理。

 

(3)充电桩技术创新

新能源汽车充电主要有两种模式,直流快充和交流慢充。直流快充即使用直流充电桩,该类充电桩技术等级高,主要安装在一些公共场所,与新能源车的蓄电池正负极连接,直接给蓄电池供电,充电速度可以类比手机的闪充;交流慢充主要以私人充电桩为主,需要借助车载充电机,充电桩仅提供电力输出,受车载充电机的功率限制,交流充电桩充电时长可达直流快充的6~7倍;另外,换电模式的推广和兴起,为新能源汽车的缺电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换电模式是指将动力电池集中存储在能源站,再由能源站负责对动力电池统一管理和充电,通过全自动或半自动机械化设备,为电动汽车快速更换动力电池,比燃油车加油还快。但换电模式的难点是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接口规格参差不齐,前期换电站的投入成本也不是一笔小数目,换电模式的推行,需要国家扶持与企业联合支撑。

实际上,我国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难的总体态势并未改变。目前,充电难、充电体验差、投资效益不佳的矛盾仍然突出,另外,快充方式充电速度过慢影响消费者的用车体验。我国在直流充电技术尤其是在功率模块、电子芯片、漏电保护、安全防护等方面需要加快突破。而解决锂电池高能量密度与安全性之间的矛盾、降低锂电池成本、突破材料技术瓶颈、完善回收再利用管理体系等问题,成为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提升车用动力锂电池安全性、寿命、低温特性以及降低成本,成为产业技术发展的方向。

 

(四)充电桩建设未来趋势展望

 

赛迪顾问有限公司发布的《电动汽车充电桩产业发展白皮书》认为,新时期的充电桩建设,应该与智能电网、物联网、5G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车联网等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打造“车—桩—电网—互联网—扩展业务”的智能充电网络。也就是说,新基建下的新充电桩,“新”在建网而非建桩,而这样的智能充电网络,一方面能够提升充电桩的利用率和企业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可将产业链往后拓宽延伸,开拓各种大数据和其他增值服务,为充电桩行业带来新的盈利模式。

自2020年起,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行业便逐渐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充电桩运营商、充电设备制造商、充电用户高度分散的情况下,政府连同企业都更加追求充电桩的网联化和数字化。不管从大型的基站建设、充电桩建设,还是细化到汽车电池、支付手段等环节,充电桩正在从“桩”的建设过渡到“网”的建设。

 

作为智慧停车领域的企业,基于新型智能充电桩网联一体化建设的理念,需要着重以创新充电桩管理模式为锚点,突破技术瓶颈,不断优化改进智能车位锁的各项性能,贴合智能化的管理需求,不仅要与车牌识别技术联动,或可进一步连接充电桩的充电数据,打破数据孤岛与信息壁垒,实现充电桩的各项数据共同感知与一体化呈现。在管理员端推送燃油车占用、新能源汽车非充电占用及充电完成后持续滞留、充电桩设备故障情况,及时排除占用、处理故障;在用户端不再单一呈现充电桩位置,进一步推送各类占用情况、预约情况、充电进度、设备故障情况等等,并统一平台实现充电预约、自动计费、无感支付费用结算等功能。